4年前政黨輪替,金融業界本希望看到更多新氣象,但期待恐落空,特別是金融整併幾乎陷入停滯。根據業界統計,從民國93年9月迄今,國內市場共有45件金融整併案,其中馬政府上台之後與銀行有關的整併案幾乎「掛零」,在僅完成的12件個案,只有一件慶豐銀行出售案與銀行有關,顯見馬政府金融整併政策,幾可說完全陷入停擺。
  相對,光是以民國93年9月至97年5月這4年民進黨執政期間,不僅金融整併案總件數33件,幾乎是馬政府執政時期的3倍,且公、民營機構都有整併成果。例如除台銀併中信局等3件公股整併案外,玉山併高雄企銀;新光併聯信、誠泰銀;永豐金前身建華金合併北商銀;中信銀併花企;花旗併僑銀;匯豐併中華銀;渣打併竹商銀等,這些整併案也一併解決了國內問題金融機構的問題,可說這段時期的金融整併,其實打造了國內金融市場新氣象。
  換黨執政之後,國內金融整併幾乎是完全停擺;業界高層指出,台灣金融業以銀行的overbanking問題最為嚴重,所謂金融整併以銀行最為重要,但馬政府上台之後,這一塊卻完全荒廢掉。
  高層也直言,近來市場利率殺價競爭之風熾盛,上周五金管會、央行、財政部才開過三方聯席會議謀求解決之道,卻不知政府對金控、銀行的整併推動怠惰,才是始作俑者。
  受限規模走不出台灣
  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國內業者因整併停滯無法壯大,未來受限於規模將更走不出台灣;在金融業資歷將近20年的業界高層人士感嘆,當年國泰合併世華銀行、富邦合併北銀並合組金控、中信併萬通,台新併大安,這些合併案奠定這些金控現在的市場優勢地位,而現在就在金融業者積極爭取赴大陸另闢新天地的當下,國內金控不論是資產或淨值規模更有必要擴張,整併是最能一步到位的途徑,但自從馬政府主政以來,金融整併政策就好像斷了線一樣,業者只能困坐愁城,不知何去何從。
  不具名的金控大老指出,「二次金改」因為前總統陳水扁的貪污案而遭污名化,「但整併這條路是對的!」
  這名金控大老指出,民進黨執政時期至少還完成台銀併中信局、合庫併農銀、中國商銀併交銀合組兆豐金控等公股整併案,另外還推動了台新金併彰銀、兆豐金併台企銀,雖然後兩者之後並未成功,但至少可看出有把金融整併政策「當一回事在推動。」
  碰到工會反彈就退縮
  金控大老轉而批評,馬政府太鄉愿,碰到工會反彈就退縮,其實公股金融機構在市場上的佔有率超過半數以上,就算市場上的確有公股銀行來配合政策執行,或是安定市場信心,「但家數太多,的確有整合必要!」
  根據央行統計,從91年底到今年3月,國內銀行母公司家數由52家減少到39家,減少了13家,但全體國銀的分行通路則由3,068家增至3,404家,顯見即使進行整併,但由於分行通路仍有增無減,因此即使推動整併,也並不會因此造成基層員工的失業問題。
  外資看淡金融業前景
  因此連外資均看淡金融業的獲利前景。根據一份法人出具的近4年外資股權變動統計顯示,若從97年5月18日迄至上週五馬總統正式上任前1個交易日的統計來看,4年來15家金控總市值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大幅縮水1兆1899億元,平均1家金控市值縮水近800億元,幾等於吃掉近1家金控資本額。
  另份統計也顯示,15家上市櫃金控,扣除日盛金有建群、新生兩大外資股東持有逾半的股權比重之外,其餘14家金控中,有8家、約等同超過半數金控的外資持股比重正大幅衰退,包括富邦金、國泰金、玉山金、元大金、兆豐金、永豐金、中信金、第一金等知名中大型金控在這4年來的外資持股水位均顯著降低,外資從金融股大舉撤出的態勢,已由此顯見一斑。<擷錄工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m6438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