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名稱:「臺灣期貨市場新亮點-銀行保險業避險增益時代來臨」論壇
主辦單位:經濟日報
協辦單位:臺灣期貨交易所、中華民國期貨業商業同業公會
地點:集思臺大會議中心
主持人:
經濟日報副總編輯盧家鼎
與談人:
康和期經總經理林彥全
中信銀副總經理汪濟平
凱基期貨協理李仁君
臺灣期貨交易所經理楊朝舜
臺灣期貨交易所董事長劉連煜在經濟日報主辦「臺灣期貨市場新亮點-銀行保險業避險增益時代來臨」論壇中致詞指出,期交所去(103)年成績亮麗,交易量突破2億口,日均量達81.6萬口,交易量創下歷史新高紀錄。今(104)年期貨交易持續維持交易動能,日均量達到103萬口,不僅較去年成長26%,市場規模更為現貨市場二倍之多。
劉連煜進一步指出,期貨市場交易量正在擴大,期交所目前18種商品,300多項契約中,臺指選擇權、臺股期貨及小型臺指期貨為前三大主要交易商品,其中,臺指選擇權為全球交易量第六大股價指數選擇權;而週選擇權,更是全球日均量排名第一大。
除了三大明星商品之外,第四大商品是股票期貨,其中包含四檔追蹤陸股指數之ETF期貨,尤其最近陸股火熱,陸股ETF期貨商品更是水漲船高,日均量破7,000口,相較於去年底剛上市時增加了776倍,表現相當亮眼,為期交所目前成長速度最快的商品。
此外,劉連煜更指出,期交所致力於提昇國際競爭力,於去年5月15日與歐洲期貨交易所(Eurex)合作上市歐臺期及歐臺選商品,可視為臺股期貨及臺指選擇權的盤後交易,適時因應交易人盤後避險交易需求。
正因為歐臺期及歐臺選的國際合作模式極具創意,再加上去年交易量創新高,以及成功推出ETF期貨等因素,期交所於今年4月15日獲得國際財經專業雜誌亞洲銀行家(The Asian Banker, TAB)「年度金融衍生性商品交易所」殊榮。
在國內期貨市場法人參與情況,外資參與我國期貨市場之比率已達8%-9%,但銀行、保險及投信等法人參與之比率並不高,原因是在於法令限制,期交所與期貨公會齊力敦請主管機關金管會開放相關法令限制,也獲致極大成果。在銀行業部分,去年除放寬銀行得從事期貨多頭交易,亦同時開放免申請核准即得從事交易歐臺期及歐臺選等國際合作商品;保險業部分,則是放寬從事增加收益為目的之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符合特定條件者,每月向董(理)事會報告之頻率可降低為每季,另亦開放保險業可基於避險目的交易歐臺期及歐臺選商品。前述法規的開放對於專業法人機構擴大參與期貨交易,實有極大的助益。
今年下半年,期交所有多項重要業務推出,包含於7月20日上市人民幣匯率期貨,此為國內期貨市場的第一檔匯率期貨商品。期交所此刻正積極邀請銀行業成為造市者或參與交易,也建議保險業可運用來避險或做為策略交易。
另外,基於國人對於陸股商品之需求,期交所在今年7月20日推動延長陸股ETF期貨交易時間,以涵蓋標的之陸股市場交易時間,滿足服務國內實質經濟需求,相信今年下半年期貨市場將有很大的進展。
壽險公會理事長許舒博則表示,壽險業應該有更多元更開放的投資管道,目前保險業總資產已達到18兆元規模,每年以1.5兆元速度成長,臺灣保險業資金每年成長1個百分點,未來十年,保險業總資產在金融業整體占比將達到40%,因此,資金去向很重要,希望保險資金有更多投資管道。
這幾年來主管機關開放壽險業投資海外不動產,未來希望能拓展更多投資管道,期貨市場是避險考量下的優先選項,目前保險業資金約有8兆多在海外投資,占保險業資金池50%,其中約有5兆多資產需要避險,將來可善用國內期貨市場的避險及增益功能。
經濟日報副總編輯盧家鼎則說,去年期貨市場交易量大躍進,主管機關陸續開放銀行及保險業從事期貨交易之相關規定;今年則有人民幣匯率期貨及延長陸股ETF期貨交易時間等新商品及新制度,期望這些期貨市場的新亮點,能帶動臺灣期貨市場朝向國際化發展。
放寬交易限制+歐臺連線商品+人民幣匯率期貨
市場三亮點 成長新引擎
近幾年,臺灣期貨市場成長快速,民國87年成立當時,商品日均量2千多口,在歷經17年的發展歷程,陸續推出新商品及新制度,提供交易人更符合需求的商品,以及更便利、友善的交易環境,因此,國內期貨交易量逐年攀升。期交所企劃部經理楊朝舜指出,近期臺灣期貨市場的成長有三大新亮點,包括:放寬銀行及保險業從事期貨交易的法規限制、歐臺期及歐臺選有利臺股交易人盤後操作,以及人民幣匯率期貨推出等,值得銀行及保險等法人機構多加關注。
楊朝舜表示,去年金管會大幅鬆綁銀行及保險業從事期貨交易之相關法令,首先針對銀行業開放的第一個政策是:銀行業可從事期貨多頭交易。由於過去銀行業只能從事空頭避險,銀行本身並不能持有期貨多方部位,因此,銀行業在期貨交易受限僅得空方操作下,交易期貨的意願因而降低。但去年10月20日起,主管機關正式開放銀行業可從事期貨多頭交易,因此期貨交易多空皆宜的特性可望彰顯。
第二個開放政策則是:銀行業交易歐臺期及歐臺選商品不須向主管機關事先申請核准,增加盤後交易的便利性。以往銀行業在交易國外期貨商品,都需事前經過主管機關核准後才可交易,而歐臺期及歐臺選可視為臺灣期貨市場的盤後交易,因此,為便利銀行業進行盤後避險及調整部位,特別放寬此項規定。
金管會也針對保險業鬆綁相關規定。第一個是去年底開放保險業可基於避險目的,交易歐臺期及歐臺選商品,經此開放後,保險業無論是避險,還是增加投資效益的操作,都可交易歐臺期及歐臺選商品。第二個開放政策是放寬保險業從事增加投資效益目的之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符合特定條件者,可降低定期向董(理)事會報告的頻率。過去保險業從事衍生性金融商品避險或增益交易之績效評估及風險評估報告等相關資訊,不論交易金額大小,都需每月向董(理)事會報告,去年12月,主管機關大幅開放,如保險業從事避險交易,僅需每半年向董(理)事會及風險管理委員會報告一次,此外,符合一定條件的保險業者從事增益交易,僅需每季報告即可。
楊朝舜表示,這些有利國內期貨市場發展的政策開放後,預期未來將有利銀行及保險業資金進入期貨市場,有助臺灣期貨市場規模持續成長。
期貨與選擇權是很好的操作工具,在市況不同時,可以靈活因應,因此,臺灣期貨市場的第二大亮點是歐臺期及歐臺選。
臺灣期貨市場8時45分開盤,到下午1時45分收盤後,在臺灣下午2時45分,又可以開始交易歐臺期及歐臺選,交易時間可一直持續到凌晨3時(或4時)。
這段歐臺期及歐臺選交易時間內,包括歐洲市場、香港及美國等市場也都陸續交易,這期間內國際情勢如有重大變化,交易人可即時利用歐臺期及歐臺選做為因應。
第三大亮點就是人民幣匯率期貨。國內銀行及保險業都持有一定的人民幣部位,過去幾年人民幣雖然利率高,但也可能賺利差、賠匯差。例如94年7月21日採用浮動匯率之後,94年至104年以來,大致上都是走升,升值約36%,但103年這一年,全年卻走貶2.5%左右。
未來人民幣是走升還是走貶,目前市場看法不一,但是隨著人民幣的自由化及國際化,中國人行對人民幣的操控會逐漸放手,波動幅度也預期加大,在此情況下,手中握有人民幣的機構法人及交易人就更需要透過人民幣匯率期貨進行避險。
期交所在今年7月20日推出兩檔不同契約規模以及不同最後結算價的人民幣匯率期貨,以滿足一般交易人及法人不同之交易需求。
康和期經總座林彥全
期貨基金 創穩定收益
臺灣投資人長期以來習慣以股票做為投資工具,然而近年來投資國內股市的報酬率波動很大,因此,康和期經總經理林彥全認為,投資人要如何利用期貨及選擇權商品,為現有的投資部位買保險,穩定投資收入,是臺灣投資人需要了解的重要課題。
林彥全表示,投資工具沒有好壞,重點是,如何將不同的投資商品,放在對的位置,持有對的比率。
國人目前在理財方面,仍以握有現金、股票及房地產為主,真正利用新興投資工具或管道的比重,只占現金部位的5%至6%。
根據統計,臺灣人退休之後,最希望當包租公,目的就是希望每個月能有穩定的收入,以維持生活品質,因此,如何透過資產配置,讓收入能穩定,就顯得更為重要。目前國際上包括私人銀行、基金法人,甚至是較專業的一般投資人,在資產配置上都常投資CTA,也就是期貨基金,以穩定投資收入。
林彥全指出,期貨資產管理的好處很多,包括可分散市場風險、降低資產報酬波動度、獲得資本增益機會,以及變現容易(可以當天結算)等,故CTA為投資人在進行資產配置時,相當值得留意的靈活投資工具。
凱基期貨協理李仁君
歐臺期 原汁原味避險
近年來國際股市表現雖然處於多頭,但是近期已開始出現震盪,凱基期貨協理李仁君建議,交易人在操作上可靈活應用歐臺期及歐臺選進行盤後的部位調整。
李仁君表示,歐臺期及歐臺選成功在歐洲期貨交易所掛牌交易,對臺灣的金融商品跨出境外,確實是很重要的一步,而對市場專業投資機構及交易人而言,最大好處就是能有「原汁原味」的臺股避險工具。
依過去經驗,歐美股市多次出現重大利空,交易人得知消息時都已是臺灣的晚間,臺股投資工具早已收盤。
因此,在研判隔日臺股可能受衝擊下,只能利用摩臺指進行避險,但因其成分股和臺灣加權股價指數略有不同,連動情況也略有差異,無法做到百分百避險。
此外,摩臺指是以美金交易,交易人恐面臨匯兌風險。歐臺期及歐臺選上市後,不僅其交易標的同為追蹤臺灣加權股價指數,且是以新臺幣交易,無匯兌風險,更能夠滿足交易人的避險及策略交易需求。
歐臺期及歐臺選的另一大特色,則是在國內持有的臺股期貨與臺指選擇權部位可在盤後於歐交所進行反向沖銷,或是盤後在歐交所建立的部位,可於隔日自動移轉至國內期貨帳戶再繼續交易。
中信銀副總汪濟平
人民幣匯率期貨 吸睛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副總經理汪濟平在本次論壇中,以「從全球資本市場發展趨勢,看臺灣衍生性商品發展契機」發表專題演講。他表示,全球金融海嘯後,整體金融市場做出很大的反省,努力避免系統風險再度影響金融秩序,而交易所的集中交易市場資訊透明度高,在金融海嘯後成為各交易市場的學習對象。各界發覺,過去大型金融弊案或非常規交易,鉅額罰款對象多是投資銀行,集中市場則很少發生問題。
汪濟平進一步觀察全球資本市場後發現三個重點:第一、匯率類衍生性商品交易量前四名為美元兌新興國家貨幣,顯示新興國家的匯率產品具有發展潛力;第二、新興國家股權類及匯率類商品,集中在集中市場交易;第三、人民幣匯率期貨可望跟隨人民幣國際化及波動區間放大,交易量成長可期。綜上,新興市場交易量最大的都是金磚四國,如巴西、印度、俄羅斯,當中只缺人民幣,因此,人民幣匯率商品將是未來亮點。
以臺灣市場而言,人民幣存款餘額超過3,000億人民幣,在離岸人民幣市場中規模僅次於香港,且人民幣出現的機會剛好是全球經濟環境處在很不安定的狀況,歐、美、亞洲各市場紛紛積極投入人民幣市場,臺灣此時加入恰是時機。<摘錄經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m6438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